香港发展步伐急促,但如果我们没有珍重和传承以往的风俗及民间信仰,这些「非物质文化遗产」或许有一天会消失于时代的洪流中。这些历史瑰宝得以承传下去。
根据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,香港目前共有480个项目被纳入「非物质文化遗产」清单之中,当中包括「舞火龙」、「舞麒麟」和「盂兰胜会」等等传统活动,庆幸有不少绘本把林林总总的传统文化集结成小故事,以生动的叙述和插画,启发孩子们的好奇心,探索文化的根源,对孩子的身份认同有莫大帮助。
以下分享的3本绘本,围绕3个传统活动,家长可透过公共图书馆借阅,与孩子共读,一起感受这些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意义。
《盂兰的故事》
作者:陈幼南/马介璋
绘图:Stella So
出版:三联书店
本地不同的潮汕组织会于农曆七月举行盂兰胜会,因为民间传说,农曆七月鬼门关大开,因此常被称作「鬼节」,盂兰胜会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文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虽然盂兰胜会活动林林总总,但绘本採用轻松亲切的手法,深入浅出介绍3天盂兰胜会的流程,当中包括神功戏、潮剧、戏班、神棚裏的供奉品、威风凛凛的大士王、超渡亡魂的经师棚等,以栩栩如生的描画,让孩子更容易了解何谓盂兰节。
《喳一喳.百鸟鸣:舞火龙的故事》
作者:岑金倩
插画:谭卓文
出版:蓝蓝的天
薄扶林村和大坑舞火龙的习俗相传源自一场瘟疫,当时的村民为了驱除疫症,利用禾草扎成「龙」的形态,并且把香火插满整个龙身,以淨化村庄,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。除了薄扶林村外,在大坑也保留了类同的舞火龙传统,而且两者的起源相近。绘本中有详细描述舞火龙仪式,即使未曾到现场观赏这盛况,相信孩子亦能从绘本中栩栩如生的图画了解到整个过程。
《伸一伸.看得远:舞麒麟的故事》
作者:岑金倩
绘者:易达华
出版:蓝蓝的天
麒麟在中国一直被视为吉祥的象徵,牠集龙头、鹿身、马蹄、牛尾、狼额于一身,现时香港仍保留「舞麒麟」习俗的族群主要有客家、东莞和海陆丰。从前海盗为患,相传香港西贡坑口的客家村落流传以「舞客家麒麟」习武,保护村落。时移世易,村民不再需要担心海盗问题,而「舞客家麒麟」亦变成不同的节庆的庆祝仪式。绘本中详情记录了「舞客家麒麟」的完整仪式,家长亦可以配合网上的影片,引起讨论,让孩子对此的印象更深刻。
作者:林昊贤
责任编辑:李越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