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經濟日報︰正確的價值觀教育 助孩子成大器

香港經濟日報︰正確的價值觀教育 助孩子成大器

現今社會物質豐裕,相信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假期,有的一家大小離港旅遊、有的父母會為孩子買新衣裳或新電子產品、有的小朋友利市大豐收。為人父母當然希望給孩子最好的,但要建立孩子,並非只單靠提供物質生活便足夠,畢竟物質是一把「雙刃刀」,若缺少正確的價值觀教育,孩子很容易便成為紈絝子弟。

價值觀的概念對孩子而言可能較為抽象,容易變成向孩子說教,而繪本可以把抽象的道理有趣地呈現,伴讀可以成為親子溝通的時間,以下3本繪本,希望有助家長建立會知足、愛分享、懂珍惜的孩子。

《不管,我就是要買》

作者:李炫珍

譯者:黃譯嫺

出版:東雨文化

故事中的獅子、鱷魚和小貓原本打算到超級市場買魚,但是店內有林林總總的商品,牠們抵不住誘惑愈買愈多,買到連初心也忘了。當牠們回家後,才發現雜物太多了,就連沙發、餐桌、馬桶和床上都堆滿了各自的心頭好,在大家互不相讓下,雜物飛散到屋外,最終牠們的朋友紛紛撿起物品,發現原來的雜物可以變成朋友們重要的生活用品。

在日常中,孩子可能會向你表達對物質的慾望,甚至跟你訴說很妒忌某同學得到比他更多,人有物慾是很平常的,但關鍵是令孩子明白甚麼是節制和知足,父母的身教是孩子最好的示範,透過故事的角色檢討日常的自己,你有像故事中的獅子、鱷魚和小貓胡亂揮霍嗎?樹立節制的消費模式作為榜樣,令他們不需過多的物質已能感到滿足。

《如果有一天我們都沒有東西吃》

作者:娜塔莉.琴塔

譯者:謝靜雯

出版:大穎文化

香港社會物質豐饒,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想像過資源短缺的情形。但事實上,香港在六、七十年代曾試過因為淡水資源短缺而實施制水,去年聯合國公布全球有逾7億人口仍面臨饑荒,可見幸福絕對非必然。資源有限,慾望卻可以無限,若不從小教導孩子珍惜資源,有一天終會發生這繪本中的情節–超級市場再沒有食物賣了。

可以透過共讀這繪本,一起審視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愛惜資源,例如:文具有隨處亂放嗎?玩具有妥善收納嗎?食物有被浪費嗎?態度會影響人的行為,行為會影響習慣,習慣會形成個性,因此不要小覷孩子對待事物的態度。多嘗試鼓勵他們分門別類保管好物品,向他們講解盤中餐得來不易,使孩子培養出認真積極的態度看待事物。

《兩個給我一個給你》

作者:約格穆勒

譯者:張莉莉

出版:格林文化

究竟兩個人如何分配3個蘑菇才算公平呢?大熊和黃鼠為了吃下第三個蘑菇各持己見,大家都認為自己才是最適合得到第三個蘑菇。其實僧多粥少的情節經常發生,家長可以透過這個故事,與孩子一起討論分配的難題,了解分享的意義。

美國心理學研究發表過孩子早自一歲開始已有「公平」的概念,孩子的行為與社會地位有莫大關係,有時孩子會因為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,所以拒絕自己得到較少的物品,無法與他人作出分享。孩子要由「利己」的行為模式發展出同理心及「利他」行為,當然並不能一步登天,建議家長可以言傳身教向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,讓他們見賢思齊,體會施比受更為有福。

作者:冼進輝(安徒生會機構傳訊及行政主任)

責任編輯:李越樺

▲ 《不管,我就是要買

▲ 《如果有一天我們都沒有東西吃

▲ 《兩個給我一個給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閱讀原文電子版

Click here 放大圖片

en_GB